油烟污染是空气污染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餐饮服务业越来越发达,酒店、饭馆、集体食堂遍地,油烟排放量很大,严重影响了人们身体健康及居住环境。
为了对餐饮行业的油烟排放进行监管,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根据这些法规和标准,这些年已经有一些方法在实际中得到了应用,如使用油烟净化系统,以及对油烟净化系统进行监控。为了能对油烟排放情况进行实时监控,需要安装数据采集和通信装置,通过本应用系统对其进行实时管理。通过对监测点实时监测油烟排放数据,以便及时要求监测点及时整改油烟排放方案,净化空气,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通过该系统的应用,可以节约环境治理的人力成本、提高监测及治理效率。
一、餐饮油烟监测解决方案 油烟浓度在线监测仪解决方案
为了弥补现存餐饮行业在烟油监测上的漏洞,同时便利监管部门的监察,安科瑞油烟监测云平台应运而生。油烟监测模块通过2G/4G与云端平台进行通信和数据交互,系统能够对企业餐饮设备的开机状态、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实现开机率监测,净化效率监测,设施停运告警,待清洗告警,异常告警等功能;对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排名等统计功能;较之传统的静电监测方案,更具安全性和实效性。平台预留与其他应用系统、设备交互对接接口,具有很好的扩展性。
油烟监测系统现场设备包括油烟浓度探测器、工况传感器和油烟监测主机三个部分(见下图)。油烟浓度探测器可对油烟成分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到量化、较准确的油烟浓度值,同时采集烟气温度、湿度等工况信息,可对油烟的扩散模型及对空气的污染程度分析提供参考数据。工况传感器可在不影响净化器和风机运行状态的情况下监测净化设备的运行状态。
1.油烟监测设备用来监测油烟、颗粒物、NmHc等数据
2.净化器和风机配合对油烟进行净化处理,同时对净化设备的电流、电压进行监测
3.设备通过4G网络将采集的数据上传至远程云端服务器

云平台主要分为八大模块,分别是首页、污染排行、数据监测、数据分析、分析报告、运维管理、预警管理和系统管理。
首页展示:各餐饮单位的位置及名臣同时显示相关参数。
污染源排放:展示企业报警排放榜,可根据单个参数进行数据筛选。
数据监管:实时数据/监测点位/在线市场等可了解。
数据分析:可查看各企业历史数据、报警记录和统计列表和数据统计等。
监测点位管理:新增监测点、报警订阅、系统管理、扩展接口多接入、监控端口。
二、餐饮油烟监测解决方案 油烟浓度在线监测仪配置
1、烟油监测采集和上传
油烟监测系统现场设备包括油烟浓度探测器、工况传感器和油烟监测主机三个部分。油烟浓度探测器可对油烟成分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到量化、较准确的油烟浓度值,同时采集烟气温度、湿度等工况信息,可对油烟的扩散模型及对空气的污染程度分析提供参考数据。工况传感器可在不影响净化器和风机运行状态的情况下监测净化设备的运行状态。
2、油烟监测主机
油烟在线监控仪是现场的管理设备,实时采集油烟浓度探测器和工况传感器的信号,进行数据处理,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通讯将数据传输到服务器平台。同时,对本地数据进行存储,监控现场设备状态,提供人机操作界面。
应用场景
2.1、餐厅、饭馆、食堂等单位油烟浓度现场监测
2.2、实时监测油烟发生器性能和油烟净化器的净化效率
2.3、工业油烟的油烟、颗粒物、非甲烷总烃等成分的浓度监测

具体技术参数如下:

优势:
1、丰富的扩展接口
油烟探头、风机状态、净化器状态、RJ45、RS485扩展接口,设备带有1路RS-485串口,6路模拟量输入端口,2路开关量输出及2路开关量输入端口,支持MODBUS协议。
2、智慧监管平台
数据对外开放api可以与其他当地政*平台进行对接,提供需要的实时数据,历史数据,报警数据,视频监控系统介入等。同时更有手机APP,微*小程序等多路监管端口。
3、设计贴心合理
采用分享式安装方式,方便拆卸维护,探头内传感器易拆卸维护。主机采用IP65防护等级无惧室外天气。同时配备防拆卸报警系统,防止恶意拆拔等人为损坏。
选型


注:双探头适合双排烟通道的场合,每路探头监测1路排烟通道。
● 监控仪外形尺寸
● 配套电流互感器外形尺寸
油烟在线监控系统旨在通过多方合作,以餐饮企业的治理为切入点,打造一个以数据整合、协同互动、服务、智能分析为目标的环保综合管理平台,为政*、企业、社会公众提供智能化、可视化的环保信息管理应用,为市政*环境管理提供的技术支撑和服务, 推进城市智慧环保建设。
四、案例分享
一期试点30个点位,于当地街道试点推广,数据通过我司平台数据转发,接入当地政*餐饮平台



油烟在线监控系统平台软件具有以下功能和特点 :
(1)监控油烟净化设施风机开启状态,确保监控点风机在油烟排放期间正常开启;
(2)监控油烟净化器的清洁度状况,根据油烟净化器的清洁情况进行监控;
(3)实时监测油烟排放气体的浓度,并预留检测总挥发性有机物的接口;
(4)通过CDMA/GPRS进行数据传输;
(5)采用B/S模式,客户端随时随地运行新的程序,而且不受平台限制;
(6)系统集成WebGIS(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应用。